一、計畫緣起與範圍定位
1. 計畫背景與解編歷程
大柑園地區原為「特定農業區」,長期受限於土地使用,導致閒置農地與違建工廠林立。2019 年內政部同意解編,將其轉為一般農業區,引發後續都市計畫推動
為改善違規土地使用、推動產業升級與提升公共設施,新北市政府自 2024 年起率先啟動「新訂大柑園地區都市計畫」,包含公告徵求意見、召開說明會等程序
2. 計畫範圍與地理特性
面積達約 621 公頃,橫跨 樹林、三峽與鶯歌 三個行政區
北、西側臨接 大漢溪;南側緊鄰 北大特區與三峽都市計畫區;東側靠近 三峽河
區內現況包括農地、違建工廠、零星住宅與閒置空間,土地所有權人數高達約 1 萬多人
二、產業園區定位與功能規劃
1. 複合式產業城藍圖
計畫以「複合式工業城」為目標,重點發展 精密機械與高端零組件製造,並針對現有傳統產業如家具等進行輔導轉型
產業用地規劃面積高達 553.5 公頃,可望滿足新北市長期缺乏工業用地的需求
2. 區域能源管理與產業升級
地方議員建議引入 區域能源管理系統(EMS),以支援災害應變(備用電力儲存 2–3 天)與節能減碳施政
此外,新北市倚靠此地釋出的大面積產業用地,預計推進產業從二級向 2.5級(高附加/智慧製造) 升級
三、區段徵收機制與居民反應
1. 區段徵收方式與配地原則
市府採 區段徵收方式收回土地後,將銀行化後配回 40% 面積給私有地主,剩餘部分供公共設施與產業用地使用
治理與配套上,合法工廠可獲安置街廓,特定工廠視時程及申請進度分配位置;未登記工廠則規劃拆除
2. 居民反彈與抗議
許多老地主與在地住戶表達強烈不滿,指出面積小者無法配地又無安置方案,補償偏低導致無法購屋,憂心流離失所
市府回應仍在規劃中,將持續排除合法房屋範圍、研議小地主解決方案,並強調合法與違建將依不同情況處理
四、公聽會進展與政府宣達
1. 公聽與徵詢程序
為收集地方意見,市府從 2024 年 5 月起公告徵求意見 75 天,成立多場說明會,首場座談吸引超過 600 人參加
2. 地方官員強調溝通與持續修正
鄰近區域議員與官員指出,地方等候多年盼實質規畫,市府需提出初步藍圖後再與居民溝通才能有效對話
五、潛在價值與未來展望
1. 新北最大產業園區潛力
若順利執行,將成為 新北市最大產業園區,提供 553.5 公頃產業用地,解決多年工業地缺口,促進產業聚落效益
2. 交通串連與文化加值可能
未來整合三鶯線、三峽區與桃園捷運等交通規劃,將提升通勤與物流效率;同時亦可結合三鶯文創帶動文創與觀光產業發展
3. 成敗關鍵:平衡開發與在地居住
計畫最終是否成功,取決於能否兼顧產業發展與居民居住安全。妥善安置合法住戶與小地主,提供合理補償與配套方案,是關鍵所在。
結語:產業動能與在地共榮的彈性戰略
新北市「大柑園都市計畫」攜帶龐大開發潛力,若善用區段徵收與產業規劃,有望轉型為智慧、高附加值的產業聚落。然而,政策推動不能以犧牲在地居民為代價。唯有搭配完善補償、溝通機制,以及社會共識營造,才能開創產業與社區共榮的未來。
若你有興趣進一步了解「大柑園都市計畫」或有農地及工業地轉用的需求,歡迎留言或諮詢-詠騰工商團隊-新北店(02)2277-5353